回首頁
|
講師簡介
|
課程介紹
|
TA介紹
|
授課大綱
教材區
課程PPT
作業/報告/考題
課後期刊論文閱讀
研究實例
滿意度調查
反毒網站研究
總統大選公民辯論
影音區
課程影音檔案
互動區
聯絡Sue Lin
聯絡TA
閱讀資料來源
中華傳播學刊
(需購買)或其研討會論文(可免費下載)
新聞學研究期刊論文
(可免費下載)
林美雅、向倩儀、蔡維鴻(2005)。〈
瘦身廣告的第三人效果
〉,《中華傳播學刊》,7: 228-253。
林素真(2010)。〈
總統大選負面新聞與第三人效果
〉。《傳播與社會學刊》,11:71-104。
林素真(2009a)。〈
總統大選公民辯論會之第三人效果
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,99:1-49。
林素真(2009b)。〈
反毒影片之第一人效果
〉。《廣播與電視》,31:23-53。
洪雅慧(2007)。〈
網路電子郵件之「第三人效果」與「第一人效果
〉--以台灣「319槍擊疑雲」電子郵件散播為例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,90:1-42。
胡幼偉(1997年6月)。〈
選舉民調第三者效果的因果分析
〉,「1997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研討會:傳播、科技與社會」,台北縣深坑。
陳志賢、陳志萍(2007)。〈
電視改革的第三人效果與新社會運動模式:以大高雄地區民眾意見調查為例
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,91: 35-83。
彭文正(2007)。〈
第三人效果的理解與疑惑
〉,《中華傳播學刊》,12:3-52。
羅文輝、牛隆光(2003)。〈
自尊、第三人效果與對限制媒介支持度的關聯性研究
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,75:141-167。
羅文輝(2000a)。〈
負面內容與社會距離對第三人效果認知的影響
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,65,95-129。
羅文輝(2000b)。〈
性策略理論、性別、第三人效果與支持限制色情媒介
〉,《新聞學研究》,63: 201-222。
羅文輝(2000c)。〈
色情網站:性別、使用頻率及第三人效果之關聯性研究
〉。《傳播研究集刊》,5,1-41。
徐美苓、熊培伶、吳姿嫺、施馨堯、賴若函(2010)。〈
台灣人口「問題」的建構:
以少子化新聞框架為例
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,103:43-82。
張卿卿、羅文輝(2009)。〈
政論性談話節目影響之探討
〉。台灣人口「問題」的建構:
以少子化新聞框架為例*
張卿卿(2002)。〈
競選新聞框架與廣告訴求對選民政治效能與信賴感的影響
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,70:135-165。
陳憶寧(2007)。〈
公共議題之遊戲框架初探:以核四議題為例
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,72:85-117。
陳憶寧(2003)。〈當天然災難可能成為政治災難:策略框架效果再探〉。《中華傳播學刊》,3:3-35。
陳憶寧(2002)。〈
候選人負面新聞與新聞框架對政治憤世嫉俗與政治責任歸屬的影響
〉。《中華傳播學刊》,1:215-247
黃惠萍(2003)。〈
媒介框架之預設判準效應與閱聽人的政策評估
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,77,67-105。
臧國仁(1998)。〈
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: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
〉。《傳播研究集刊》,3,1-102。
劉念夏(2002)。〈
民意調查與民意產製:一個框架理論的觀點
〉。《新聞學研究》,72,173-205。
版權所有 © 2010 Sue Lin 快樂學園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.